教务处组织召开同声传译课程建设研讨会(图文)

稿件来源: 图片来源:

2008-11-12

    为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水平,使学院同声传译课程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开展,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讨论、交流的平台,11月5日,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同声传译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刘宏主持,与会教师代表包括日本语学院张宇澄、肖辉,英语学院黄滔、应用英语学院张华慧、曲道丹,俄语系任雪梅、韩国语系陈艳平,日本语学院、英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教学负责人参加会议,院长助理杨俊峰到会并做重要讲话。

    与会教师代表围绕同声传译课程内涵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议题,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英语专业由于高级翻译方向课程体系建构较为完善,对同声传译课程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日语专业将同声传译课程作为口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致力于具有日语教学特色的同声传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小语种专业由于社会需求和历史发展等原因,对同声传译课程的理解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1)同声传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进一步明确,为开设翻译专业做准备;(2)应尽快引进或开发同声传译软件系统;(3)作为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翻译方式,同声传译对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可以尝试从本科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4)要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与会者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评价体系等问题畅所欲言,对学院目前翻译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刘处长指出,本次研讨会促进了课程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使各专业课程建设起到了相互借鉴作用,同时对学院今后课程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在同专业课程横向建设的基础上,在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当中进行纵向建设,开创课程建设新的思路。刘处长指出,学院未来翻译类课程可以采用“层级分类”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具体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目前学院同声传译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该实验室将从教学设备等方面为同声传译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强课程研究,推进课程实践,形成从宏观协调到微观指导,从横向联合到纵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与创新并行的学院课程建设总体模式,构建学院课程特色,教务处将于近期制定同声传译课程的有关要求。

    杨助理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学院申请翻译专业硕士点和翻译本科专业之际,因此会议的召开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杨助理回顾了我院从80年代设置口译课程以来所经历的口译课程发展历史。他指出,课程建设一定要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要认真研究学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要求。我院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和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语言教学领域,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的协调发展,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宽厚的知识平台。针对同声传译课程的未来建设,杨助理提出如下要求:(1)从素质、能力、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拔出一批素质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2)在培养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加强同声传译资料库建设,尤其要以音频、视频材料为主;(3)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次同声传译课程建设研讨会是教务处在学院接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希望通过科学、理性的研究过程寻找到开展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晰课程建设切入点,不断提高学院课程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