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翻译理论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稿件来源: 图片来源:

2006-11-24

    为了深入总结、交流我院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我院翻译事业的发展,继“外语教学法研讨会”及“20世纪外国文学与批评理论的回顾与反思研讨会”之后,经过反复酝酿、精心准备,11月22日下午,第三届全院性质的大型学术研讨会——“翻译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各个院系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召开。院长孙玉华教授及副院长赵忠德教授到会,来自我院各系的190多位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张雪教授主持。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东西方翻译理论对比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研究方法;翻译中的文化构建及名译作的传播和影响等等。陈岩教授、朱源教授等五位教师在会上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他们代表着不同的语种对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翻译理论研究现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顾与诠释,虽然受众面比较大,但在座的每位老师都从不同的层面得到了共鸣与启发。

    朱源教授主要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基本翻译原则,介绍了英国翻译家德莱顿提出的直译、意译和仿译等文学翻译“三分法”,并将之与我国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做了对比;柳玉刚教授主要对口译的心理素质做了思考,他以翻译教学实践中生动鲜活的例子说明在口译教学中仅抓好语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并提出了提高心理素质的几项措施;丛明才教授和霍跃红副教授分别从跨文化交际学和典籍英译中翻译主体和翻译策略等角度探讨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陈岩教授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他探讨的是“言意之辩”说与“神似”原则,他以魏晋玄学中提出的“言意之辩”论题为依托,借鉴《周易》和《庄子》中的“言不尽意” 论和“得意忘言”论,总结出独特的翻译原则,即“对比、神似与汉化”,并以生动的例子阐释了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神似”境界。台上教师们的热烈探讨得到了在座各位教师的互动反映。

    最后,副院长赵忠德教授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对我院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希望能够为我院教师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一次契机。同时,他言简意赅地梳理了翻译的范畴分类,并提出了为什么要翻译,翻译什么的问题。他强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翻译家还应是实践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语言实践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积淀在语言之后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大外已经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只要我们有信心,并不断努力,我们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国家级高级翻译!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