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访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玉华教授[光明日报]

稿件来源: 图片来源:

2003-10-27

[孙玉华,女,1954年生,1974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并留校任教。1997年—2000年于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现担任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副组长。]

我们访问孙玉华院长时,适逢她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她荣获“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授,同时又是一位大学校长,我们的话题自然就从教学质量谈起。

孙玉华认为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学校应在工作中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她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如何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与多元化质量观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促进教授上讲台,鼓励名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过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连外国语学院作为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担负着东北乃至全国各条战线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任务。孙玉华提出面向新世纪,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将我们的高等教育纳入全球的视野去考虑。受全球意识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各国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共性的特点——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性人才。作为一所外语院校,必须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我们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各个方面的长处。她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内部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前提。她引用梅贻琦的话说: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一流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为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以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孙玉华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她提出,再好的教育规划,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匹配,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针、教学方法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创造“乐学、活学、会学”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之所以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因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非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是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走向社会做人做事打下基础。因此,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孙玉华说,在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应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