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研读会”|开云官方客户端下载 第三期“知行研读会”顺利举行
2020年12月10日下午5点,开云官方客户端下载 第三期“知行研读会”在校图书馆一楼外语学习专区(112室)顺利举行。英语学院教授霍跃红老师、韩国语学院副教授李玉华老师以及亚非语言学院张婧姝老师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出席活动。
第三期“知行研读会”为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进行读书汇报。分别来自韩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和亚非语言学院的五位同学在研读会上分享了他们的读书内容和心得感受。
孙毓廷
1号汇报人
韩国语学院的孙毓廷同学分享了《中西翻译简史》的阅读体会。她将关注点放到了第一、二和十五章的内容,以宗教翻译为起点,统摄翻译历史,并对相关翻译术语一一作了介绍。随后,她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对未来十年中国的翻译市场进行了展望。她认为,十年后的中国翻译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组织机构化,也会更加有保障。这意味着,第一,翻译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翻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第二,未来的翻译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第三,未来的翻译职业教育理论与相应的学术相结合,且需要职业认证标准。孙毓廷同学从翻译史出发,观及未来发展,表现出了她对翻译问题的独到的思考。
李玉华老师
李玉华老师认真听完分享报告后,表扬了孙毓廷同学从自己感受出发对书本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并有所延展的做法,认为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内容吸收消化的阅读是极为有益的,同时肯定了孙毓廷同学分享的阅读书目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谈到读书与思考的关系时,李玉华老师引用了富兰克林“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的名言,提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的重要性,要在思考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吸收。
关宇杰
2号汇报人
同样是介绍《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不同于孙毓廷同学,韩国语学院的关宇杰同学将焦点放到了宗教经典的翻译的问题上。关宇杰同学回顾并梳理了中西两部宗教文献的翻译历史,将西方圣经的翻译历史和中国佛经的翻译历史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都经历了从最开始的字字对应,再到为了使大众所理解而注重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的意译,到最后的直意译相结合,依据特定情况而选择适合的直意译方法,看似毫无关联的佛经与圣经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点。随后,关宇杰同学又从对比中联系当下,认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局势,使得翻译活动更是将彼此紧密连接起来,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交流会更加便捷,加速促进世界翻译活动的发展。
霍跃红老师
霍跃红老师首先肯定了假期提前阅读专业书目的必要性,认为这是让我们提前认识所学专业、丰富知识的积极做法。同时,霍跃红老师从实际出发,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学术规划,通过阅读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对内容进行批判性地吸收继承。霍老师认为,在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关注时,不要忘记了结合现实情况和职业规划,利用好每一次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谈到关宇杰同学的分享时,霍跃红老师表扬了她的分析内容和分析视角,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去纸化和机翻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郭乃铖
3号汇报人
来自亚非语言学院的郭乃铖同学分享了读《季羡林谈翻译》一书的感受。郭乃铖同学重点分享了其中《翻译》、《谈翻译》和《翻译的危机》三篇文章,以实际的事例具体阐释自己的看法。在《翻译》中,郭乃铖同学认可了季羡林先生认为翻译可能论和翻译不可能论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一方,如果偏于极端的话那两种说法就都不可取的观点。在《谈翻译》中,郭乃铖同学关注了重译(目标语言与原著语言存在中间语言)和一些译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译者要么不认真选择译本只知道夸夸其谈,要么不会原著语言却出大量的翻译作品,实际上却是用其他语言的译文进行二次翻译,这是对读者和原著的伤害;在谈重译问题时,郭乃铖同学从文学与非文学的资料翻译讨论重译的优点与存在的缺陷。在《翻译的危机》中,他以《魔戒》不同译本的优劣对比,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中提到的翻译作品的质量问题和译者的水平问题。
张婧姝老师
张婧姝老师引用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指出回顾学科相关历史,阅读学术大家作品的重要作用。张老师认为,读学科的历史是一种与学术史及前人智慧的对话过程,而在阅读中发现大家的思想观点并以其引导自己的学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及时反思,有利于自己学术研究的展开和深入。霍跃红老师针对郭乃铖同学对不同译本的比较,从项目管理和翻译史的角度就翻译的实践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向。霍老师认为,良好的项目管理会减少同一书中同一名称的不同译法等细节问题;而同一本书,后来的译者在翻译时,会参考前人,所以在评价时,要考虑到时代的局限和翻译的承接问题。
刘海涛
4号汇报人
高级翻译学院的刘海涛同学带来的是《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一书的读书感悟。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翻译以及文化、思维、哲学与语言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介绍分析。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刘海涛同学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决定思维、一元论与二元论,进而引出作者观点,“思维与语言是以思维为起始点的双向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由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的讨论,刘海涛同学展示出思维与翻译的关系,最终联系到翻译中思维、文学、哲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为全书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结构网,并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总结出了他所阅读的书籍的优点与缺点。
霍跃红老师
霍跃红老师对刘海涛同学能够发现书中缺点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能够从所读的书籍中发现问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霍跃红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所读内容相关联,从所读的书中补充自己的知识网络,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会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更有帮助。霍老师最后提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认为知识并不能成为智慧,只有运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有所帮助,知识才会成为智慧。
刘羿
5号汇报人
来自韩国语学院的刘羿同学,关注到了《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涉及到的口译嬗变问题。从中西方的口译历史对比出发,联系到笔译与口译的区别,认为翻译出于目标语文化需求,在克服阻碍交流的语言差异的同时,为交流打开了通道,翻译使人类社会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在介绍内容与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刘羿同学时刻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现实生活中文化与口译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以不同于孙毓廷同学和关宇杰同学的分享角度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分析视角。
李玉华老师
李玉华老师在点评环节中,着重提到了刘羿同学结合自己专业进行阅读的做法,并对阅读同一本书的三位同学的分享做了简短的总结和比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思考会有不同的观点,体味到读书和分享的趣味。谈到学术研究时,李玉华老师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建议我们在读书时要广泛阅读,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同时,李玉华老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读、感和实践写作都是读书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提示我们要对其予以重视。
颁奖与寄语
研读会的最后,三位老师分别为第三期知行研读会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刘羿同学、获得二等奖的孙毓廷同学、郭乃铖同学和获得三等奖的关宇杰同学、刘海涛同学颁奖并做寄语。霍跃红老师认为,每一次的上台展示都是一种积累,无论是台上展示的同学还是台下的观众,都能有所收获和学习;张婧姝老师认为这样的阅读分享是很有意义的,读书一定会有收获;李玉华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翻译的热爱和兴趣,勉励同学们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学习钻研并有所得。
书籍摘要
一等奖:
韩国语学院刘羿《中西翻译简史》
摘要:《中西翻译简史》既有中西翻译史三大发展阶段的宏观描述,又有对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的具体阐释,能让读者在掌握中西翻译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中西译学观念的演变、建立翻译学学科的历史必然性等有深刻的认识。
《中西翻译简史》首次明确提出中西翻译史的整体观,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对中西翻译史进行历时的梳理和共时的比较;首次将翻译思想及理论的演变与翻译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翻译对象联系起来,并据此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阶段重新进行划分,从而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西译学观念的演变;首次将翻译的职业化、规范化等当今生活中的翻译事件和现象编入其中,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等奖:
韩国语学院孙毓廷《中西翻译简史》
摘要:《中西翻译简史》全书共十五章,内容系统全面,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西翻译发展的脉络线索、翻译思想的演变轨迹,进行历时的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掌握中西翻译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中西译学观念的演变建立翻译学学科的历史必然性等有深刻的认识。该书以共时展现的平行叙述为主,同时辅以历时梳理的编写方法,通过几个大的共同的主题把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脉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翻译是人类一个共同的文化交往、交际行为。
亚非语言学院郭乃铖《季羡林谈翻译》
摘要:《季羡林谈翻译》的作者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等现代外文,而且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他既有丰富的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关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在长期翻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体现在他几十年来写出的谈翻译的文章中。他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历史及现实问题,认为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为文化的相互传播、理解、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言的转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想要深刻了解外语作品的内涵,必需学习当地的语言。在提到翻译界的情况时,季先生毫不讳言,一针见血的指出很多翻译界的问题,其中有很多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文章语言幽默、文采卓然、涉猎范围之广,让读者对季先生的敬佩又上一层楼。
三等奖:
韩国语学院关宇杰《中西翻译简史》
摘要:《中西翻译简史》把中西翻译史两条表面上看似互不相干的发展脉络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分析和描述,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阶段根据其特定时代的主流翻译对象进行新的阶段划分,详细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翻译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五章,内容系统全面。《中西翻译简史》首次明确提出中西翻译史的整体观,首次将翻译思想及理论的演变与翻译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翻译对象联系起来,并加入了翻译的职业化、规范化等当今翻译的发展趋势,角度新颖,意义深远。
高级翻译学院刘海涛《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摘要:《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周志培教授基于其在几十年英语教学经验和材料的积累,以中外语言学家,特别是翻译理论家的理论作为指导写作而成的。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形合与意合,第三章: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意合规律,第四章: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第五章:话题(主题)与主语,第六章:位于对比与翻译,第七章:汉语的特定句式,第八章:动态与静态——动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第九章:主动与被动,第十章:文化与翻译。内容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每一章都有恰到好处的理论分析和详实的例子。适合于英语系、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阅读,也可供大学中文教师、英语教师以及翻译工作者参考,还可以用作英语专业硕士生的教材或参考教材。
文: 岳丹阳
图: 洪 震
编辑: 王钺发
审校: 郭文丽 秦 雪
监制: 刘娇陈 甘孝波